1、立项背景与目标
为响应《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环保政策,许多城市严格管控甚至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为无人机表演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的节庆文化方式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 然而,当前无人机表演行业仍受限于“人工编排-刚性映射”的技术逻辑 ,编排周期长、成本高昂,且复杂场景的展示严重依赖人工设计,其路径调整动辄耗时数小时 ,导致成本效益不及传统烟花 。 现有技术范式多将无人机视为二维“像素点”,忽略了其作为自发光光源的物理特性,限制了艺术表现力与环境适应性 。 本项目“天际高斯”旨在利用前沿的三维高斯溅射(3D Gaussian Splatting, 3DGS)技术,通过显式高斯建模与自动路径优化,实现从“像素点”到“光点”的范式迁移 。 项目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革新,显著降低人工编排成本、缩短制作周期,并创造出更精美、更复杂、更符合自然光学规律的光影艺术 ,最终建立一套能够根据环境与观众位置智能优化的自动化编排方案,为无人机表演成为主流的环保烟花替代方案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
2、软件核心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标,平台将提供一系列深度整合的核心功能,以实现从内容创建到实景执行的全流程智能化。首先,平台具备自动化编排生成能力,用户只需输入多视角图像,系统即可利用运动恢复结构(SfM)生成初始点云,并自动初始化为三维高斯点 ,再通过优化与映射,直接生成无人机的飞行路径与灯光序列,彻底取代繁琐的人工设计 。 其次,平台提供高智能交互式调度功能,允许用户输入亮度修正、飞行高度、大气条件等一系列环境与视觉参数,系统会基于这些输入,自动化地对无人机光点的光强、颜色和建模密度进行智能调整,实现高度定制化的表演效果 。 再次,针对无人机数量有限的现实约束,平台独创了基于关键视角优先的自适应建模策略 。 系统会通过损失函数动态监测建模精度,当精度不足时,会自动筛选并强化核心观赏角度的视觉效果,将有限的无人机资源集中用于提升主要观众的视觉冲击力 。 最后,为确保仿真与现实的无缝衔接,平台内置了环境自适应光学补偿机制 。 该机制通过引入亮度修正系数和综合调节因子,能够根据夜间低光、飞行高度和大气条件等实际因素,动态校准无人机光点的亮度和色彩空间,确保最终的空中表演效果与仿真结果高度一致 。
1. 整体架构和设计思路
本项目的核心设计思路是从“人工编排”到“自动生成”的技术范式跃迁,不再将无人机视为简单的像素点,而是基于三维高斯溅射(3DGS)技术,将其视为符合光学规律的独立光源,从根本上提升表演的艺术表现力与真实感 。
我们的整体技术架构遵循一条自动化的数据流。系统以多视角图像为输入,首先采用Mask R-CNN模型进行前景分割以聚焦核心主体 ,并利用运动恢复结构(SfM)技术生成三维场景的初始点云和相机数据 。随后,基于此数据初始化三维高斯点,并通过一个核心的优化与适配循环进行处理。在此循环中,我们修改3DGS框架,将高斯点的属性(如协方差、颜色)简化以匹配无人机的物理限制,同时通过可微分渲染与自适应密度控制,在逼近无人机数量上限的同时不断优化场景的视觉效果 。最后,通过光学补偿模块对最终的高斯点云进行光强与色彩校准,以适应真实的夜间表演环境,确保仿真与现实效果的一致性 。
2. 我负责的模块和结构
作为项目负责人,我负责整体算法设计与核心代码实现,主导了从技术选型、模块构建到最终集成的全过程。我的工作贯穿了整个技术管线:
我构建了项目的前端数据处理模块,集成了Mask R-CNN与SfM管线,实现了对输入数据的自动化主体提取与三维场景初始化 。在此基础上,我开发了项目的核心优化引擎。这部分工作涉及对原生3DGS框架的深度修改,我设计并实现了关键的无人机适配算法,包括将高斯点强制转换为各向同性的球体(Σ=nI),简化其颜色表示,并实现了自适应密度控制以匹配无人机数量约束 。同时,我设计了自适应精度控制模块,通过自定义的混合损失函数(L1 + D-SSIM)监控图像质量 。当简化导致精度严重下降时,我设计的基于损失阈值 τ 和视角优先级参数 P 的自适应训练策略会自动介入,筛选关键视角进行聚焦式重训练,从而在有限资源下保证核心观赏效果 。最后,我负责开发了实景光学补偿模块,通过引入亮度修正系数 β 和综合调节因子 λ,实现了对仿真结果的自动化校准,解决了夜间环境下的亮度和色彩失真问题 。
3. 我遇到的难点和解决方案
在项目研究中,我们识别并解决了三大核心技术挑战:
难点一:高斯点与无人机光点的映射不一致。 原始高斯点具有复杂的形状与颜色属性,而无人机只能展示统一颜色的球形光点 。解决方案是采取“强制属性简化”策略,在算法层面直接修改高斯点的数学表示,将其协方差矩阵强制设为标量矩阵 nI,颜色简化为可优化的常量,使高斯点在结构上与无人机的物理特性达成统一 。
难点二:无效背景建模与真实环境的显示效果差异。 3DGS会消耗资源对无关背景进行建模,且仿真模型在真实的夜间低光环境下会出现亮度、色彩不匹配 。解决方案是引入Mask R-CNN技术,在预处理阶段便剔除背景,优化资源分配 。同时,通过设计“光学补偿机制”,引入亮度修正系数 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