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调度负荷预测:多因素动态响应滞后
传统负荷预测模型对节假⽇、极端天⽓等突发因素响应滞后,且难以量化天⽓累积效应(如连续⾼温
导致空调负荷逐⽇攀升)和 政策调整(如分时电价引发⽤⼾⾏为迁移)的耦合影响,调度负荷预测精
度偏低。
1.2 ⺟线负荷预测:分布式电源与负荷耦合复杂
当前电⽹中光伏装机占⽐超40%的⺟线,其净负荷呈现“发电-⽤电”双向波动特性,单⽇波动幅度达
±30%,导致⺟线负荷预测误差偏⾼。
1.3 异常数据修复:诊断及修复效率低下
因设备故障、通信⼲扰、⼈为操作错误、环境突变,调度电⼒电量相关数据存在异常,传统异常数据
处理⽅法存在检测滞后、修复粗糙、⼈⼯依赖度⾼等缺陷。
1、数据仓库:
a)相关因素指标管理
b)数据管理(相关因素数据关联)
2、预测指标管理
a)预测指标管理
• 添加指标
• 删除指标
• 查询指标数据
• 修改预测指标
3、人工智能负荷预测
a) 智能预测
• 负荷指标选择
• 预测时间选择
• 预测算法选择
b) 全景回测
• 负荷指标选择
• 预测时间选择
• 预测算法选择
c) 数据显示
• 预测精度
• 实际值
• 预测值
4、自适应改进
1)智能算法库
采⽤的智能算法模型库具备以下优势:
• 更强:⾃主研发当前世界领先的电⼒数据预测专⽤模型
• 更多:提供40种以上融合传统与智能⽅法的数据预测算法包
• 更优:⽀持最优预测策略,实现多⽅法预测结果的最优综合
• 更准确:基于全时域历史数据真实数据训练
• 更灵活:基于AI⾃进化技术,灵活辨识⽤电规律拐点,持续优化预测模型
2)AI⾃进化技术
⾃研⾯向⾼维复杂场景的优化引擎,有效解决传统优化⽅法在计算成本⾼与⾼维场景收敛效率低的问
题,实现AI预测模型参数动态优化与⾃主进化。
3.3 考虑负荷特性的异常数据辨识与修复技术
提出考虑负荷特性的两阶段异常数据辨识与修复技术,基于特征提取进⾏精细辨识与修复。
3.4 技术优势总结
AI⾃进化技术通过 精准建模、动态优化、物理-数据双驱动 实现多维突破:
1. 效率跃迁:参数优化耗时从⼈⼯3⼩时→AI 0.3⼩时,动态响应能⼒提升10倍,异常修复效率提升45
倍;
2. 精度突破:极端天⽓场景预测误差降低40%,整体预测精度98%,稳定性⼤幅提升;
3. 泛化增强:跨区域迁移误差稳定≤5%,⼩样本训练周期压缩90%。
核⼼价值:为新型电⼒系统构建“感知-学习-决策”全链条智能底座,⽀撑“双碳”⽬标与能源互联⽹
战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