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和数字孪生技术,不仅实现了农业生产全流程的精准管控,更为农业教学与科研提供了创新的数字化实践平台。
该平台通过高精度环境监测与实时数据分析,为农田、温室等场景提供智能化管理方案,在助力农业降本增效、绿色发展的同时,也为农业院校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创新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字孪生实验环境。平台的三维可视化功能和生长过程模拟,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可感,有效提升了农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一、智慧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建设
智慧农业环境监测系统由智慧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小型气象站、作物生长态势感知系统三个部分共同组成,通过云平台整合数据并进行统一管理。
系统以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结合视频监控、传感等技术手段,根据作物生长时所需要关注的各类监测信息(土壤温湿度,PH值等,空气温/湿度,雨量,风速/风向,光照强度等)通过高精度传感器远程在线采集实时数据,实现对生产生态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测。各系统将监测到的实时数据上送至云平台,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呈现,用户可通过云平台或者手机移动端 APP 及时获悉最新的气象数据信息,对农业生产防灾减灾起到指导性作用。
1、智慧农业环境监测系统
智慧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包括大气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四合一传感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土壤PH传感器、环境采集设备箱等。
2、小型气象站
小型气象站包含大气温湿度、光照、大气压力四合一传感器、风速传感器、风向传感器、雨量传感器、光电式太阳总辐射传感器、气象站控制箱、LED显示屏、立杆套装、太阳能供电系统、小型气象站。
3、作物生长态势感知系统
作物生长态势感知系统包括监控球机、网络硬盘录像机、24口千兆管理型POE交换机、机械硬盘、监控显示器以及辅材。
二、智慧农业数字孪生平台建设
基于三维虚拟仿真与数字孪生技术,本平台对农业环境(包括植被、作物、道路等)进行高精度三维建模,真实还原种植场景。平台重点构建种植园区生产场景及主要农作物的多生长阶段模型(幼苗期、生长期、成熟期),并结合实时环境数据动态呈现生长状态变化,为农业教学、科研及管理提供直观的可视化支持。
一、核心技术栈
感知层:部署土壤温湿度 / PH、大气温湿度、光照、风速风向、雨量等高精度传感器,搭配监控球机采集环境与作物数据;太阳能供电系统保障野外设备续航。
传输层:支持 MQTT、Websocket、HTTP 协议实现数据实时上传,POE 交换机确保监控与网络设备稳定联网。
平台层:以云平台为基础,承载数据存储、整合与统一管理;运用数字孪生与三维仿真技术,完成园区 1:1 建模及多 3D 模型导入;通过 BI 可视化技术(图表、仪表盘、颜色 / 图标区分)直观呈现数据。
应用层:开发在线报表设计器(支持拖拉拽操作)、移动端 APP 与 Web 端,满足数据查看、设备控制需求;借助网络硬盘录像机实现监控视频存储与回放。
二、整体架构
采用 “感知层 - 传输层 - 平台层 - 应用层” 四层协同架构:
感知层:采集土壤、气象、作物生长、设备状态等核心数据;
传输层:通过标准化协议将数据上传至平台层,保障数据传输实时性;
平台层:依托云平台处理数据,用数字孪生构建虚拟场景,同步实现设备监测与远程控制;
应用层:提供三维场景查看、监控回放、报表统计、农事指导功能,覆盖农业生产、教学科研场景。
三、实现难点
多源数据整合:兼容传感器、监控设备等异构数据源,通过统一协议与云平台管理,解决数据格式差异、传输频率不一问题,保障数据实时一致。
数字孪生构建:需 1:1 还原园区地形、作物、设备细节,关联多数据源实现虚拟场景与真实状态(设备运行、作物生长阶段)同步,攻克虚实精准匹配与动态更新难题。
野外设备控制:实时监测农田、温室分散设备状态,解决野外通信不稳定问题,实现异常告警与远程控制,避免故障响应滞后。
四、核心亮点
多场景赋能:物联网与大数据实现生产精准管控(降本增效、防灾减灾);数字孪生为教学科研提供真实实验环境,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直观场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全流程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