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交通与公路网络持续扩张的背景下,道路养护管理正面临 “里程激增” 与 “效率滞后” 的突出矛盾。传统道路巡检依赖人工徒步或车载目测,不仅存在覆盖率低、主观性强的问题(如细微裂缝易被遗漏,病害程度判定依赖经验),更面临数据孤岛困境 —— 巡检结果多以纸质记录或离散表格呈现,难以实现病害位置、类型、严重程度的精准关联,导致养护决策缺乏数据支撑,往往陷入 “被动抢修” 而非 “主动预防” 的局面。
随着智能交通技术的发展,图像采集设备(如高清车载摄像头、无人机)已能实现道路全场景的快速拍摄,但海量影像数据的人工判读成本极高:以一条 100 公里的公路为例,单次巡检产生的影像需 3-5 名工程师耗时 2-3 天才能完成病害标注,且重复劳动率超过 40%。
在此背景下,基于图像算法的 AI 道路巡检管理系统应运而生。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如深度学习目标检测、语义分割)对巡检影像进行自动化分析,可精准识别裂缝、坑槽、沉降等 20 余种常见路面病害,同步输出病害的位置坐标、尺寸参数、严重等级,并自动关联至 GIS 地图形成可视化档案。系统进一步通过统计分析功能,生成路段健康度评分、病害发展趋势预测等数据报表,为养护计划制定(如优先级排序、资源调配)提供量化依据,最终推动道路管理从 “人工主导” 向 “数据驱动” 转型,实现养护效率提升 60% 以上、成本降低 30% 的目标,为道路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智能化支撑。
AI 道路巡检管理系统以 “全流程智能化” 为核心,构建了从影像采集到养护决策的闭环功能体系,具体包含三大核心模块:
1. 智能病害识别引擎
依托深度优化的图像算法模型,可自动解析车载摄像头、无人机等设备采集的路面影像,精准识别裂缝(横向、纵向、网状)、坑槽、车辙、修补不良等 20 余种典型病害。系统具备自适应学习能力,通过持续积累实际场景数据,不断优化识别精度,当前对主要病害的识别准确率达 95% 以上,误报率控制在 3% 以内,可替代 80% 的人工判读工作。同时支持自定义病害类型,满足不同地区道路(如市政道路、高速公路)的个性化需求。
2. 全维度数据管理平台
构建 “病害 - 位置 - 时间” 三维数据档案:自动关联 GIS 地图标注病害精确坐标(误差≤5 米),同步记录病害尺寸(如裂缝长度、坑槽面积)、严重等级(按行业标准划分为轻微 / 中等 / 严重)及拍摄时间;支持多源数据接入,可整合养护历史记录、交通流量数据等信息,形成完整的道路健康档案。平台提供可视化查询与导出功能,用户可通过路段筛选、时间轴回溯等方式快速调取数据,生成标准化报表(如 Excel、PDF),为养护方案制定提供数据基底。
3. 养护决策分析系统
基于历史数据与实时监测结果,自动生成路段健康度评分(0-100 分)及病害发展趋势预测(如未来 3 个月裂缝扩展速率),辅助用户优先级排序养护任务;通过内置算法计算最优养护方案(如针对坑槽推荐 “切割修补” 或 “热拌沥青填充”),并预估所需人力、物料成本,实现资源精准调配。系统还支持模拟不同养护策略的长期效益,助力从 “应急抢修” 转向 “预防性养护”。
三大模块无缝衔接,从前端识别到后端决策全程数字化,大幅降低人工干预,让道路巡检与养护管理更高效、更精准、更具前瞻性。
项目实现以 “技术适配场景、迭代验证效果” 为路径,分三阶段完成落地:
技术选型与架构搭建
前端采用 Vue3+ECharts 构建轻量化交互界面,支持病害数据实时可视化与地图联动;后端基于 Spring Cloud 微服务架构,实现识别引擎、数据管理、决策分析模块的解耦,保障高并发场景下的系统稳定性。核心算法层通过 TensorFlow 框架训练专属模型,针对路面光影变化、遮挡物等干扰因素,引入数据增强技术(如旋转、模糊处理)扩充训练集,使模型在复杂环境中仍保持高识别精度。
分场景试点验证
首阶段选取 3 类典型路段(城市主干道、高速公路、城郊公路)进行封闭测试,累计采集 10 万 + 张实景影像,通过人工标注与系统识别结果的比对,持续优化算法参数 —— 例如针对高速公路车辙病害,新增 “灰度梯度分析” 特征提取逻辑,将识别准确率从 89% 提升至 96%。同步验证 GIS 坐标匹配精度,通过融合北斗定位数据与影像帧时间戳,将病害位置误差控制在 3 米内,满足养护施工的定位需求。
全流程闭环落地
试点达标后接入实际巡检业务,建立 “影像上传 - 自动识别 - 人工复核 - 数据归档 - 决策输出” 的标准化流程:巡检车辆采集的影像经 5G 实时传输至系统,10 分钟内完成批量识别并生成初判结果;养护人员通过移动端 APP 接收复核任务,对存疑病害进行二次确认,数据同步更新至管理平台;最终由决策系统自动生成养护优先级清单,支撑管理人员快速调度资源。项目上线后,单条 100 公里路段的巡检效率从 3 天缩短至 4 小时,数据复用率提升 70%,验证了系统的实际业务价值。